開箱
-
「必恩威 PNY CS2140 SSD 1TB實測開箱,「3,600MB/s俱樂部」PCIe 4.0固態硬碟!
即便現在PCIe 4.0 M.2 SSD的價格已經下降許多,但那怕是最低階的款式在價位上1TB還是要動輒3,500元以上,對於預算不多或是只想用於文書主機的玩家來說還是有些偏貴,為此有著SSD價格破壞者之稱的PNY便推出1TB不用了3,000元CS2140入門級PCIe 4.0 M.2 SSD,讓大家可以用更少預算買到更高的傳輸效能。 PNY推出的CS2140一共提供了500GB、1TB、2TB三種現今的主流容量,並全都採裸片的設計,除了可以安裝在一般標準主機外,由於CS2140本身是一款無獨立快取的設計的產品,在功耗與發熱上相對更低,所以適合用於組裝、散熱空間都相對有限的迷你主機、筆電之中。 身為一款採用PCIe 4.0通道的SSD產品,CS2140採用PHISON的PS5019-E19T控制晶片,能夠實現3,600 MB/s的讀取速度,比PCIe 3.0 M.2 SSD的3,500 MB/s最大速度上限還要更高,且1TB、2TB版本的寫入也能達到3,200 MB/s(500GB版本為2,300 MB/s),整體表現有著相當的水準。 此外,在儲存顆粒的選擇上,PNY沒有為了低價的策略選擇使用耐用度較差的QLC顆粒,而是直上Micron B47R家族的176層3D TLC顆粒,擁有更高的儲存密度,讓單顆NAND Flash的容量可以來到512 GB。 比較需要注意的是,CS2140在寫入壽命的計算上比較保守,1TB版本的TBW值被訂在400 TB,而非主流的600 TB,但也沒有不像QLC顆粒那樣只剩下少少的200 TB,算是在入門定位上的小小取捨。 好在CS2140有通過150萬小時平均無故障時間的品質管理測試,保固方面也與自家其他的高階產品一樣享有5年的有限保固服務,以PNY長達35年以上的技術經驗累積,加上近期在台灣的聲勢和銷量來看,在品質和可靠度上還是能夠信賴的。 入門級PCIe 4.0 M.2 SSD如今在選擇上已經相當多元,幾乎各家廠商都有推出對應商品,只是價位上基本都是比照高階PCIe 3.0電競SSD,想要改朝換代取代入門文書SSD還有段距離,而PNY的CS2140靠著低於3,000元的價位,將入手的難度變得更為親民,讓文書與入門主機也能淺嚐PCIe 4.0通道的高速傳輸魅力。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不只音樂、商務使用更顯卓越,Logitech Zone True Wireless真無線藍牙耳機開箱試玩
面對玲瑯滿目的各式各樣無線藍牙耳機來說,大概要挑選哪一款比較好用真的很見仁見智,畢竟聲音表現的部分十分主觀,而且還有品牌、外型、功能等差異性,包括價格也得納入考慮,可能碰到要入手的時候就得經過一番天人交戰才行。 以羅技 Logitech 這個向來在周邊產品中享有玩家高支持度的品牌當然也推出了多款對應的版本,包括之前 Zone 系列的無線/有線耳罩式耳機、商務用的 Wired Earbuds 等,相信也協助了許多玩家在各種環境下的使用,特別是在抗噪 (隔噪) 方面的凸出特色也延續到新一版的 Zone True Wireless 真無線藍牙耳機上,這次小編要開箱的就是這組版本囉! 事實上這組真無線藍牙入耳式耳機是跟著前陣子開賣的 Logi Dock 全功能擴充底座工作站一起登場的,基本上也是針對商務面相推出的產品,小編先就耳機的部分開箱,後面也會將 Logi Dock 的開箱奉上。 外盒上沒有過度的設計包裝,白色紙盒上頭就是簡單印上這組耳機的外觀圖樣、配上 Logitech 的 Logo 標示而已,側面則是印上 Logitech Zone True Wireless 產品名稱以及藍牙標章,完全就是極簡風。 有趣的部分是外盒背面的產品名稱標示:羅技具有隔噪麥克風的藍牙耳機,這算是這組 Zone True Wireless 真無線藍牙耳機的中文名稱囉! 打開後取下上層的附件盒、底下就是耳機的本體,不過,是連同外部充電盒一起置放;附件盒拆開後就是一組布面材質的攜行小包,裡頭包括了 S/M/L 三種尺寸的替換耳塞以及 USB 充電線 (Type A to C)、USB 無線接收器等 (Type A 與 C)。 外型採長條設計的本體,基本上耳機是藏在裡面,石墨灰色調讓整個充電外盒的質感提升不少,正面上方印上了 logi 的 Logo 圖樣,側邊有設計一組吊繩,方便附掛在隨身的背包或是手拿等。 體積其實很小,放在掌上做個比較就可以發現尺寸的迷你,手握的質感也很不錯,類膚質的手感其實相當好,充電盒背面可以看到標示,電池容量為 365mAh,另外可以看到有各國的安規標章也都一併有印在上頭。 打開充電盒就可以發現安置在內的真無線藍牙耳機了,除了前端有 Type-C 充電連接插槽外,按下中間的藍牙圖示上方按紐就可以開始配對,正面下方有提供三燈號顯示。另外,有支援 Qi 無線充電,但須另外選購 Qi 無線充電器就是。 耳機整體設計採長橢圓的外型,單體為 12mm,元件組成為最外層的 Windefense 防風布料+造型外框、指向式麥克風、隔音屏障、可充電鋰電池、入耳式感應器與入耳麥克風,最後面就是耳塞,近看好像尺寸不小,其實拿在手上也是小小一顆,從附件提供的三種尺寸耳塞中選好合適的大小之後,就可以開始使用了。 實際使用的樣貌其實剛好可以卡住耳朵,塞入後稍微轉一下,就可以卡的很緊,就算運動狀態也不易脫落,為了便於辨識、右耳有多了紫色標,觸控面的部份有做了類似布紋的設計讓使用時可以比較有操作觸感。 充電方面就是直接透過 Type-C 充電線連接即可,基本上以目前大多手上有充電豆腐頭的玩家來說,很容易就可以處理。 內附的 USB 接收器其實是可以對應在筆電或桌上型電腦上,事實上如果是已經有支援藍牙的主機倒是可以直接用藍牙配對即可,官方的說法是指透過接收器可以獲得更可靠的無線連線,USB 接收器的設計也提供了 Type-A 與轉接至 Type-C 的方式,算是都有幫使用者考慮到了。 在最前面小編就有提到了這組藍牙耳機其實是適用在商務上面的版本,除了可順暢搭配現有的絕大部分平台及作業系統外,也獲得了包括 Microsoft Teams、Google Meet、Google Voice 與 Zoom 等商務認證,也能搭配包括像是 Cisco Webex、BlueJeans、GoToMeeting 等應用程式使用,所以其實從這個角度就不難發現這組 Zone True Wireless 耳機的特點了,迷你、好配戴的設計比起要頭上頂個大耳罩式的耳機來說,根本就是輕鬆太多啊! 尤其具備的抗噪這一部份,透過 ANC 主動式隔噪技術與穿透模式,實際使用時的感受差別相當明顯,不只隔噪的效果極強、配上穿透模式時也能不取下耳機就可以與隔壁同事交談,比起一般號稱也有抗噪的許多同質產品來說真的好上很多,這絕對是實際體驗了才會有感的特色。 另外是搭載的隔噪麥克風除了是全向、雙 MEMS 之外,還有一個朝內的麥克風,這對於視訊通話時的清晰度提升不少,至於電池使用壽命上也頗為長效,通話時間可以達到 5 小時 (ANC 開啟) 與 6 小時 (ANC 關閉),若是作為聆聽音樂使用則可以達到 6 小時 (ANCD 開啟) 與 10 小時 (ANC 關閉)。 再者,由於支援快充,所以充電 5 分鐘就可以提供 2 小時的音樂聆聽或是 1 小時的通話時間,算是水準線上的規格。 而除了商務上的使用外,在做為聆聽音樂方面的表現其實也都還算不錯,常用的流行音樂播放音質表現可能因為支援 aptX 的緣故表現的蠻優,低音方面的呈現也不差,部分樂團音樂的聆聽上還蠻享受的,另外如果是拿來當作是聽一些談話性節目或是 Podcast 之類的,清晰度頗高的特色也是相當適合使用。 總體來說,算是可以兼顧音樂與商務兩方面都適用的無線藍牙耳機,外出時可以透過附件提供的布面材質攜行小包把充電盒連同線材、接收器一併收納帶走,也是十分方便,另外也支援 IP68 防水,用作戶外活動時也不用擔心會有問題。 使用上其實與一般藍牙耳機相同,直接透過藍牙配對是最快的,當然也可以透過附件中的 USB 接收器來無線連線,對應方面包括 iOS、macOS、Windows 或 Android 系統平台都能支援,還有一個特點是可以同時雙系統連線待機,同時在 Android 手機與筆電上連接,若是手機暫停音訊的話會自動轉成筆電音訊,不用斷線重連就省掉很多麻煩。 音訊切換或是視訊通話的部分也頗為穩定,基本設定可以從下載安裝的 Logi Tune 軟體上面自行調整,有支援 aptX 高品質音訊 (關閉則會改為 SBC 編碼),也能自行設定左右耳按鍵功能,ANC 開啟/關閉、內建等化器調整、自動睡眠模式設定、單耳播放、側音調整等等。 將 Logi Tune 安裝在筆電或桌機上頭其實功能方面也是差不多的,可以看到左右耳各自的電量,也可以設定隔噪功能的開啟或關閉,左右耳的按建功能設定也可以自行調整,基本上算是十分方便使用者操作的。 畢竟是羅技 Logitech 這家老牌大廠推出的產品,有使用過其他版本的玩家十分建議入手這款來替換,不論外型設計、功能面的提供,甚至對於商務使用者來說,絕對也是推薦使用的好物之一,除了小編這次開箱的”石墨灰”之外,還有另一款”玫瑰色”可以挑選,如果剛好也想要一組藍牙耳機就搞定平常聽音樂、通話以及商務上視訊會議或是外出公差時的多環境使用,隔噪功能強大的這組 Zone True Wireless 真無線藍牙耳機,相信會是相當不錯的隨身夥伴。 廠商名稱:Logitech - 羅技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產品連結: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
「必恩威 PNY XLR8 DDR5-6000 MAKO 32GB CL36」套裝實測開箱,玩家級優質超頻記憶體模組!
目前DDR5記憶體隨著廠商的調校技術越趨成熟,已經有越來越多速度達到DDR5-6000以上的產品可以購買了,但因為成本、穩定性等因素,能達到DDR5-6000的記憶體模組多採「雙入組」包裝設計,讓高階DDR5記憶體的入手難度又往上連跳好幾個等級。 不過近期以「佛心」價格、並在市場和網路都創下不少聲量的儲存設備廠PNY,決定除了維持佛心售價之外,也考量玩家入手的便利性,推出主打多樣化規格版本的自家品牌"XLR8 DDR5 MAKO電競記憶體",並提供「單條裝」的DDR5-6000供選購,破除頂級DDR5記憶體一次就得花上近萬元的殘酷現狀,如此打破常規的銷售手段能否成為玩家的心頭好,就讓小編實測開箱給各位參考吧! PNY新推的XLR8 DDR5-6000 MAKO在規格的選擇上相當多樣,依照顆粒的體質提供CL36或CL38兩種記憶體延遲規格,並且也都提供單支或雙入組的包裝,單支容量則固定都是16GB,此外玩家若有更多的預算,官方也還另推出了DDR5-6200的版本,同樣也有單支和雙入組組合,只是CL值將固定為CL42,不再額外區分,選擇哪一款就看玩家的需求與偏好囉! 以電競記憶體來說,XLR8 DDR5-6000 MAKO在外型上是走相對低調設計,散熱外殼沒有加入炫砲的RGB功能,從而讓整個記憶體的高度降低到32mm,這樣的好處對於想要將主機板的記憶體插槽全部插滿的頂級玩家來說,較能夠降低一些組裝上的困擾,不必擔心大型處理器塔扇、水冷頭因尺寸過大與記憶體安裝發生衝突的狀況。 在散熱片之下,XLR8 DDR5-6000 MAKO選用來自SK海力士的M-Die,型號為H5CG48ME8D,這一批顆粒最大特色就是體質卓越、容易超頻到DDR5-6000以上的速度,因此包含PNY在內,不少同級產品也都是選用此型號顆粒呢! 當然身為DDR5世代的產品,顆粒本身也具備了On-Die-ECC校正功能,透過顆粒內部的除錯區塊來降低傳輸錯誤的發生率,整支記憶體的中央也配有EMIC電源管理晶片來提供更精準的電力控制,並支援XMP 3.0功能,讓想要繼續向上挑戰超頻的玩家,可以手動保存記憶體的設定參數,但還是要提醒,過度超頻將有可能會破壞產品「終生有限保固」服務喔! 本次效能測試,考量到記憶體需要至少插入兩組才能發揮完整的通道效能,因此即便XLR8 DDR5-6000 MAKO可以購買單支裝,小編還是選擇使用2條記憶體進行測試,配合的主機板與處理器則為ASRock Z690 Taichi和Core i9-12900K。 處理器:Intel Core i9-12900K 主機板:ASRock Z690 Taichi SSD:Crucial P5 Plus 1TB PCIe4.0 M.2 SSD 顯示卡:ROG Strix RTX 3080 O12G 電源:Fractal Design ION GOLD 850 在不開啟XMP的狀態下,記憶體的預設速度比較特別,PNY將其設定在DDR5-4200而不是常見的DDR5-4800。另外我們也可從SPD資訊看到,JEDEC對DDR5-4800下預設的CL值為40,但或許是SK海力士M-Die體質極為優秀的關係,記憶體實際只需CL36就穩定在DDR5-6000的速度下運作! 最新,PNY XLR8 DDR5-6000 MAKO 16GBx2,32GB套裝,價格來到4,999元。 PNY推出的XLR8 DDR5-6000 MAKO記憶體有著相當頂級的用料,透過SK海力士的M-Die,在XMP開啟之後,能夠讓讀取輕鬆上9萬MB/s以上,配合多樣化的套裝組合,可以買單條,也有雙條包裝,讓玩家在組裝高階的電腦的路上能夠「分期付款」,為整個高階記憶體市場,能夠有更為彈性、多元的選擇。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威剛 XPG LANCER RGB DDR5-5200 16GB CL38」實測開箱,玩家級炫光超頻記憶體模組!
Intel第12代處理器Alder Lake正式之後,帶來了DDR5時代!而在Intel第13代與AMD Ryzen 7000系列上市之後,DDR5時代可以說是全面來臨! 新一代的處理器除了在效能上有著大幅度的提升之外,也帶來了不少的新功能,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支援了PCIe 5.0通道和DDR5記憶體這兩項了,前者要見到相關的應用產品還需要再多等待一些時間,但後者則是截然相反,不少廠商已經摩拳擦掌準備好了相關產品同步推出。 當然可能有些人也會好奇,新一代DDR5記憶體除了包裝標示的時脈變得更高之外,與現有的DDR4之間又有什麼區別?新出爐的DDR5記憶體除了是新世代產品、價格不斐之外,想使用當然得先入手Intel第12代、13代處理器或AMD Ryzen 7000系列以及連同主機板、水冷等一併更換才行,整組購買下來的費用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玩家嘗鮮前難免需要多加評估是否有投資的必要性,因此小編也針對DDR5記憶體的一些相關規範與功能特色等來跟大家聊聊,並以XPG新推出的LANCER RGB DDR5記憶體作為效能、簡易超頻實測的示範標的,讓大家能夠對這部分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話說,在2020年7月的時候,JEDEC 固態技術協會發表了「JESD79-5 DDR5 SDRAM標準」,正式確立了DDR5記憶體在開發與應用的相關協議與標準,在效能上的基本目標就是要提供比DDR4還要高出一倍的效能,自此開始,DDR5就邁入了開始的第一步。 為了達到此目標,從DDR3時代的就一直採用的BL(Burst Length,突發長度)長度從 8提升到BL 16,代表在兩個CPU發出的命令之間,記憶體能夠進行讀寫的數據量將可以翻倍,同時每個記憶體顆粒內的Bank(儲存體)容量也從16個增加到了32個,提升對於檔案的傳輸效能。 同時,DDR5記憶體的時脈從DDR5-4800起跳,為了應付更大的頻寬需求,DDR5的記憶體可以支援兩組40-bit子通道,讓記憶體的最大傳輸頻寬可以達到8.4Gbps,比現有DDR4的3.2 Gbps還要再多出二倍以上。 而且這一次DDR5將電源管理功能從「主機板轉移到的記憶體」上,幫助記憶體在電力的控制上能夠更為精準,且DDR5記憶體的工作電壓從上一代的1.2V下降到了1.1V,直逼低電壓LPDDR5的1.05V,除了能夠更為省電之外,也有助於緩解時脈提升後的發熱問題。 然而通常更高的記憶體時脈也代表著更高的讀寫錯誤機率,為了避免此問題,DDR5將「On Die ECC」作為標配,也就是直接在記憶體內設計ECC除錯功能來防止錯誤的發生,但需要注意這項技術在設計上並不是像工業級記憶體那樣放置一顆獨立的ECC晶片。 另外,為了因應記憶體顆粒堆疊技術的進步以及檔案尺寸越加肥大的趨勢,DDR5記憶體放寬了消費級記憶體的容量最大上限,一口氣從單支32GB拉高到128GB,以一般4組插槽的主機板來說,相當於一台主機可以擁有高達512 GB的容量,讓創作者、程式開發者、一心多用者能夠享有更為充足的記憶體使用空間。 只可惜,DDR5和過去版本的記憶體是「不相容」的,包含記憶體的金手指與主機板插槽的防呆位置都有經過調整,所以不同世代的記憶體是絕對無法混插的,加上目前並非所有支援Intel第12、13代處理器的主機板都有配備DDR5插槽,有一部分產品依然選擇支援主流的DDR4記憶體,AMD Ryzen 7000系列則是全面都是DDR5記憶體,因此在主機板和記憶體的挑選上,都一定要睜大眼睛,才不會多花冤枉錢喔! 最後在功能性上,Intel針對DDR5記憶體加入了新的XMP 3.0,能夠允許記憶體儲存最高5組的配置參數,且其中3組由廠商在出廠時預先寫入,剩餘的2組則是破天荒的開放給一般玩家自由使用,這對於超頻愛好者來說絕對是天大的好消息,代表挑戰超頻的時候,只要在開機之前預先保存設定檔,即使因為超頻失敗而需要重設BIOS,記憶體的各項參數也能立即回復到上一次的設定後繼續微調,不必再一項一項的重新輸入,整體操作變得更為輕鬆簡單。 認識了DDR5的基本特色後,我們來把目光換到本次要為大家進行示範威剛XPG LANCER DDR5記憶體吧! 光是從產品的外包裝上就可以看到閃亮亮的大紅色彩盒設計,延續XPG火紅的電競風格、更不用說上頭可是標示著DDR5 Memory呢!目前產品提供單支包裝和雙支套裝的選項,其中單DIMM的直接就是單條16GB的版本囉。 LANCER DDR5的本體在外觀上延續著自家在SPECTRIX D50系列的設計語言,同樣有著方正的外觀配和寶石狀的三角形RGB燈條或無燈版設計,但在表面材質上,比起SPECTRIX D50系列採統一化處理模式,LANCER DDR5則是採用雙質感的方式呈現,左半邊是黑白交縱的紋路、右半邊則是細膩髮絲紋處理,為視覺上帶來多元的層次感,展現出相當具時尚感的黑色美學。 規格上,Lancer DDR5現階段只有16GB、5200 MT/s一種選項,同時內在用料遵照DDR5新一代的配置標準,整合了PMIC電源管理晶片,讓記憶體在這麼高的時脈下,也僅需1.25V的電壓(一般DDR4-3600多在1.3~1.35V左右),還加入了On Die ECC錯誤校正晶片,能夠降低記憶體內部在存取上發生錯誤的可能,當然針對DDR5記憶體而準備的XMP 3.0也同樣是沒有缺席的。 看完了Lancer DDR5的外觀,再來就是驗證內在表現的時刻了,由於DDR5記憶體現在只有Intel的第12、13代處理器或AMD Ryzen 7000系列能夠支援,所以能做的選擇只有主機板的型號,小編本次選用平台產品是ROG Maximus Z690 Hero,並搭配最高階的Core i9-12900K處理器來進行跑分測試。 根據CPU-Z得到的資料,Lancer DDR5在XMP開啟之後,時脈為官方所標示的5,200 MHz,電壓為1.25V,然而CL值達到了38-38-38-76,相較於DDR4的CL值落在18~22,延遲相當於增加了一倍! 是的,DDR5目前最大爭議就是延遲的增加,畢竟工作時脈、頻寬大幅的增加,為了資料存取上的穩定性,勢必得在做出相對應的方法來解決,像是加入了On Die ECC功能、提升CL值等,都是造成延遲增加的主因,也造成了矛與盾之間的衝突,讓人擔心延遲是否會拖累傳輸效能,關於這一點,小編也拿出了在DDR4產品中屬於高級品的DDR4-4000來進行比較。 在均開啟XMP功能的狀態下,Lancer DDR5於AIDA64 Extreme的讀取速度達到了8.1萬MB/s、寫入則有7.4萬 MB/s、延遲約80 ns,與之對比,DDR4-4000的讀取只有4.7萬 MB/s,寫入更是只有2.8萬 MB/s,至於延遲則約70ns,比DDR5快約10ns。 同時小編也加測了MaxxMem來進行總傳輸量測試,Lancer DDR5的成績為45.7 GB/s,而DDR4-4000則為43.25 GB/s 從上面的結果可以看出,DDR5靠著更大的頻寬、更高的時脈來克服延遲的較高的缺憾,提供更好的傳輸效能。而且令人意外的是,在同樣的都是16GBx2的容量條件下,DDR5的價格還比DDR4-4000更實惠、更容易取得! 雖然DDR5目前只有Intel第12、13代或AMD Ryzen 7000系列產品能夠支援,加上是全新的跨世代產品,所以在各方面的選擇上都還不算多,但憑藉著Intel在電腦市場的影響力,既然開出了第一槍,相信很快的對手陣營以及相關的周邊廠商都會開始卯足全力來進行因應。 小編也藉著本次機會,利用XPG Lancer DDR5來向各位介紹有關DDR5記憶體的各項特色,也帶大家見識到新一代記憶體在效能上無須繁雜的超頻,只要一鍵開啟XMP,就能透過高達80,000 MB/s以上讀寫能力,一舉輕鬆擊敗過去必須斥資鉅額、費盡心思超頻的高階DDR4產品,為頂級玩家創造更簡單好入手的選擇,同時也讓所有玩家能夠窺見這場改朝換代之旅的未來趨勢與變化。 廠商名稱:ADATA - XPG - 威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309-309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必恩威 PNY Performance DDR5-4800 16GB CL40」實測開箱,「6000 MHz 超頻實力」SK hynix M-Die 優質記憶體模組!
老字號儲存模組廠PNY近期可說是動作頻頻,先是以限時特賣超高CP值的PCIe 4.0 M.2 SSD在網路上引發不小話題,接著又推出主打入門玩家的無快取PCIe 4.0 SSD、奇亞幣專用的超耐久SSD,而且還在光華商場新開設了實體門市與體驗展示區,不難看出官方想要積極搶市的精神與企圖心。 不過PNY的主力產品可不單只有SSD而已,DRAM記憶體模組同樣也是招牌之一,隨著Intel第12代正式支援DDR5,後續Intel第13代與AMD Ryzen 7000系列全面來襲之後,相關廠商無不備戰DDR5記憶體這塊新市場大餅。身為一級大廠的PNY也是立即的推出了多款產品來應戰,像是本次小編要來開箱的Performance DDR5-4800 MHz便是其中之一,就讓我們趕快來看看這款記憶體能否繼續延續PNY實惠價格、極上性能的好口碑吧! PNY推出的Performance DDR5記憶體在各方面的設計上可以說是相當透明與直白,除了記憶體本體走裸片的形式,沒有額外覆蓋散熱鎧甲外,吊牌式的外包還能夠直接看到產品的實際樣貌,讓玩家不用撕開包裝,就能連同記憶體顆粒的型號都看的一清二楚,甚至就連勸敗的方式都相當直白,直接在包裝的一旁印上了「買兩支以獲得更好的性能(Buy 2 For Optimized Performance)」標註呢! Performance DDR5目前在規格上有提供DDR5-4800 8GB與16GB單條規格,且是在台灣進行組裝生產,恰巧PNY的亞洲研發總部就是位在台灣,也算是間接展現了台灣團隊的技術實力。既然都如此坦蕩了,我們就趕快來看看產品的用料吧! 此外,此前站上開箱的DDR5記憶體都是採用Micron顆粒,Performance DDR5-4800的顆粒則是採用SK海力士出品的H5CG48MEBD,也就是傳說中的M-Die,這個等級的顆粒以體質特優、容易超頻聞名,相較於一些入門記憶體上到DDR5-5600就已經力不從心可是大大不同,不少外媒都曾經成功讓M-Die的記憶體衝上DDR5-6000以上,其強大的潛力是不少超頻愛好者眼中的珍品,也讓人看出PNY在產品用料上真的是下足了重本。 當然DDR5記憶體該具備的特色也是一樣不缺的,例如在顆粒加入除錯區塊的On Die ECC功能,能夠減少記憶體在高速傳輸下發生錯誤的可能;以及在記憶體主機板上加入PMIC電源管理晶片,幫助電壓控制更為精準,使Performance DDR5-4800只需要1.1V的啟動電壓,對比DDR4動輒1.2V的電壓,整台主機所需耗費的功耗更少,也有助於降低記憶體在高頻率運作下的發熱。 而提到了發熱,由於Performance DDR5-4800本身是裸片狀態,沒有散熱鎧甲進行額外的導熱,官方為了達到更好的溫控需求,防止記憶體過熱損壞,產品還配置了兩枚溫度感應晶片去實時掌握發熱狀態,再附贈「終生有限保固服務」,讓玩家在斥資入手後,也能夠放心的長期使用(破壞標籤貼紙、過度超頻將會讓保固失效)。 前面我們提到PNY Performance DDR5-4800用上了傳聞中超頻體質特別好的SK海力士M-Die,自然是免不了動手來驗證看看囉!作為搭配,小編本次使用的是ROG Maximus Z690 Hero主機板,並在Winodws 11系統下使用AIDA64 Extreme來進行跑分測試。 就結果來說,PNY的Performance DDR5-4800真的完全不負M-Die的盛名,甚至可以說是小編近年來上手過最好超頻的記憶體,在只調整時脈,其他設定皆不更動的條件下,記憶體的頻率居然可以一路從DDR5-4800上到DDR5-6400!如此巨大的調整幅度,真的會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另外,從AIDIA64 EXTREME得到的數據可以發現,預設的DDR5-4800擁有最高的延遲,達到了80ns以上,但隨著時脈的提升,延遲可以逐步下降到70ns左右,而若在不刻意把記憶體逼到緊繃的狀態下,DDR5-5800會是CP值較高的數值,因為此時記憶體延遲低於70ns,且讀取速度還恰巧突破90,000 MB/s,再往下的話,提升的就只有傳輸速率,延遲的變化就相當有限了。 PNY的Performance DDR5-4800雖沒有酷炫的鎧甲、華麗的RGB燈效,但取而代之的是將這些成本傾注在最重要的用料上,透過體質極為優秀的SK海力士M-Die顆粒,賦予記憶體有著相當誇張的調整幅度,能夠在完全不調整額外參數的情況下直攻DDR5-6000,等於是變相的讓玩家用入門價格的錢、買到高階的產品,也讓PNY毫無疑問的再一次締造最狂CP值的神話。 如果您也正打算入手Intel第12、13代或AMD Ryzen 7000系列主機的話,那不妨在考慮DDR5的選擇時,也將這款版本納入挑選名單中吧!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挑戰極致效能體驗、AMD Radeon RX 7900系列顯示卡正式登場,新一代RDNA 3架構導入、GPU超強火力全開
就在不久前,眾玩家引頸期待的 AMD 新一代 Radeon RX 7000 -系列顯示卡正式亮相,除了締造新一輪 3A 平台架構的完整性之外,也等於宣告了全新「7」世代的到來,接續 AMD Ryzen 7000 -系列處理器之後,AMD Radeon RX 7000 -系列顯卡首發陣容將推出 AMD Radeon RX 7900 XT 和 Radeon RX 7900 XTX 兩款旗艦產品。新的顯示卡換上新一代- RDNA 3- 架構,以「省電與效能並進」作為產品的一大核心重點,在幾乎不增加功耗的前提下,大幅提升 50% 以上的性能! 在 發表會後,官方特別針對相關細節方面舉辦一場線上媒體說明會,藉此更詳細的講解新的 -RDNA 3- 架構細節,同時也開放提問以滿足大家對新產品的好奇心,小編也藉著參與這場活動的機會,將說明會的內容稍微整理一下讓大家也跟著了解更多有關 AMD Radeon RX 7000 -系列顯示卡、RDNA 3 的內容以及相關疑問的解答吧! 本次說明會由 AMD Radeon 繪圖技術事業群工程部資深副總裁 王啟尚(David Wang)主講。 在 11/4 的發布會中就已經對新一代的 Radeon RX 7900 系列做過一番介紹了,與前代相比,新採用的 RDNA 3 架構在整體的晶片設計上有著相當巨大的變化,AMD 首次將 Chiplet 小晶片的概念帶到遊戲顯卡上,整顆晶片由兩種小晶片組成,分別為 5nm 製程的「GCD (Graphics Compute Die)」和 6nm 製程的「MCD (Memory Cache Die)」,前者集中了顯示晶片絕大部分的繪圖運算核心,後者則是裝入了第二代 Infinity Cache。 細部設計方面,RDNA 3 架構更為注重 Infinity Cache 技術在遊戲和運算效率上的優勢,為了盡可能極大化 Infinity Cache 的傳輸效能,AMD 選擇將第二代 Infinity Cache 分裝到 6 枚 MCD 小晶片上,並讓它們圍繞在 GCD 運算晶片四周,以此來提供更多的傳輸通道。 同時每一枚 MCD 都還配有 64-bit 記憶體控制器,來協助增強快取的資料管理,最終讓 RDNA 3 架構的 Infinity Cache 傳輸頻寬達到了驚人的 5.3 TB/s (1 TB/s = 1024 GB/s) 比上一代 RDNA 2 架構暴增達 2.7 倍之多! 因頻寬效能足以滿足當下主流遊戲解析度的需求,即便 Radeon RX 7900 XT、Radeon RX 7900 XTX 的 Infinity Cache 容量從前代 -Radeon RX 6900 XT- 的 128 MB -降為- 96MB,在新架構設計下仍然能夠透過更高的傳輸效率來滿足效能需求。 而在負責運算工作的 GCD 繪圖運算晶片上,受益於更為精進 -5nm- 製程,電晶體的密度可以變得更高,在晶片面積不變的前提下,GCD -晶片的電晶體密度是上一代的- 165%,AMD -也利用此機會對 RDNA 3- 架構的運算單元 (Compute Unit) 進行了大翻修,還加入 -Display Engine、Dual Media Engine 等一系列新的晶片功能。 在 RDNA 3 架構下,新的運算單元轉換過去功能較單一的設計形式,改成了全新的「Unified RDNA 3 Compute Units (統一 -RDNA 3- 運算單元)」,每個單元都一口氣整合了多種運算核心,包含了繪圖暫存器 (VGPR)、串流處理器、光追加速器等。 此外,AMD 也替這些包含在運算單元的核心進行了升級,像是繪圖暫存器的容量就大幅增加了 1.5 倍;串流處理器則加入 Dual issue SIMD units,能夠讓指令的傳輸通道數量翻倍,提供更為靈活的處理資料運算。 更猛的是,RDNA 3 -架構為每個運算單元加入 2 枚 AI 加速器,讓 AI 運算的效率能夠暴增 2.7 倍,也讓 Radeon RX 7000 系列顯示卡成為了 AMD 首款具備 AI 加速功能的遊戲級顯卡,換言之玩家應該可以預期未來 AMD 將有望利用 AI 技術來為遊戲創造更為優質的體驗。 當然現今 3A 大作不可或缺的光線追蹤功能也同樣有獲得強化,RDNA 3 換上了第二代的 RT Accelerator 光線追蹤加速器,對於光線的運算能力將可以比上一代提升 50%。 另一方面,RDNA 3 架構也延續了前代 RDNA 2 高時脈的特色,但為了避免像隔壁棚那樣在功耗上放飛自我,RDNA 3 架構加入了名為「Decoupled Clocks 技術」,可以根據不同的工作階段自動調整時脈,例如在執行遊戲前期的資料分析和載入時,由於此部分內容繁雜,此時核心時脈將可以衝上 2.5GHz,比前代 Radeon RX 6900 XT 的 2.25GHz、Radeon RX 6950 XT 的 2.31GHz 都還要更高,而在執行相對較為簡單的材質光影運算的時候,核心時脈則會稍微降低到 2.3GHz,算是很有智慧調節的設計。 而透過可依照遊戲工作階段調整的時脈控制、AMD 更為先進的電源管理機制和 5nm 製程的優勢,讓 RDNA 3 架構的單位功耗不僅可以比上一代 RDNA 2 降低 25%,浮點運算性能更是從 23 TFLOPS 飆升到 61 TFLOPS,使每瓦效能有著 54% 的提升。 至於在遊戲之外的功能上,RDNA 3 架構還加入了新的雙核心多媒體引擎,時脈是上一代的 1.8 倍,能夠支援新世代的 AV1、HEVC、8K 影像編碼與解碼功能,還可利用AI技術來進行編碼加速,為創作者提供更高的轉檔效率。 既然晶片本身能夠進行 8K 影像運算了,那硬體輸出方面自然也得配合才行,為此,RDNA 3 在顯示輸出 I/O 的部分加入了「AMD Radiance Display Engine」技術,讓 Radeon RX 7000 系列成為第一款能夠支援 Display Port 2.1 傳輸協議的顯示卡。利用 DisplayPort 2.1 高達 54Gbps 的視訊頻寬,Radeon RX 7000 系列顯示卡支援輸出 12-bit 色深的顯示資訊,以及驅動最高 8K@165Hz、4K@480Hz 或 1440P@900Hz 的顯示器,為即將到來的新世代電競螢幕做好萬全準備。 RDNA 3 晶片架構登場後,自然也要有對應的顯卡新品囉!與去年的三卡策略不同,AMD 今年首波準備了兩個型號,分別是 Radeon RX 7900 XT 以及首次公開出現的全新型號 Radeon RX 7900 XTX。 Radeon RX 7900 XT 在定位上屬於上一代 Radeon RX 6900 XT 的繼任者,擁有 84 個 CU 運算單元,核心基礎時脈定在 1.5GHz,遊戲時脈則是定在 2.0GHz,並利用 Decoupled Clocks 技術二段爆發到 2.4GHz,比起自家卡皇 Radeon RX 6950 XT 的 2.31GHz 還要更高。 內建 Infinity Cache 的部分則是從上一代的 128MB 改為 80MB,但誠如前文提到,由於 RDNA 3 架構將 Infinity Cache 封裝在 6 枚 MCD 小晶片中,讓頻寬大幅度提高 2.7 倍,因此能夠達到更好的快取利用率,足以打破容量上的瓶頸限制。 而且,Radeon RX 7900 XT 再一次對顯示記憶體進行了升級,將容量從上一代的 16GB GDDR6 提升到了 20GB 320-bit GDDR6,以此滿足 4K、甚至是 8K 的影像需求。 功耗方面,Radeon RX 7900 XT 僅需要 300W,與 Radeon RX 6900 XT 完全相同,因此卡片的電源只要 2 組 8 Pin 便可以驅動,體積與厚度也同樣維持在 2.5 Slot,也就是說,就算原地升級也不用擔心要換電源供應器甚至整組機殼的煩惱。 從命名上就能感受到 Radeon RX 7900 XTX 是一款比旗艦還旗艦的重磅產品,整體規格用力往上堆,光是運算單元就從 Radeon RX 7900 XT 的 84 顆一口氣衝到 96 顆!同時時脈也同樣向上衝高,遊戲時脈來到 2.3GHz,瞬間最高時脈則可以達到 2.5GHz。 同時 Infinity Cache 的部分則是從 84 MB 微幅增量到 96MB,顯示記憶體更是用上 24GB 的 320-bit GDDR6。與去年相比,AMD 可以說是把 Radeon RX 7900 XTX 和 Radeon RX 7900 XT 之間的差異做的更為明顯了呢! 然而即便運算單元、時脈、記憶體都大幅增加,Radeon RX 7900 XTX 在功耗和體積上卻控制得極為出色,卡片對電力的需求只有 355W,所以同樣只需要 2 個 8 Pin 的電源線就能滿足供電,且厚度也是維持在 2.5 Slot,只有公版卡的長度從 Radeon RX 6950 XT 的 276mm「些許」增加到 287mm,對於現在多數的主機機殼來說,仍然是一個充滿餘裕空間的尺寸。 效能方面官方表示 Radeon RX 7900 XTX 可以在 1440P 解析度的電競遊戲中跑出 300 FPS 以上的成績,部分遊戲如《鬥陣特工2》、《特戰英豪》的 FPS 值還能達到 500 FPS 以上。 若繼續把解析度提升到 4K 解析度,諸如《決勝時刻:現代戰爭2》、《刺客任務3》等遊戲也能獲得 275FPS 以上的成績,均超越了 DisplayPort 1.4 所能負荷的頻寬極限,這也是為何 AMD 要預先替顯示卡準備好次世代的 Display Port 2.1 視訊連接埠,讓頂級電競玩家能夠提前做好更換新世代螢幕的準備。 最後,在硬體之外,AMD 在 -11/8- 也推出 FSR 2.2 更新,用以進一步強化基於 FSR 2.0 技術的遊戲影像畫質,Microsoft 微軟自家的競速遊戲大作《極限競速:地平線》為是第一款率先支援 FSR 2.2 功能的遊戲。 另外,官方也預告了嶄新的「FSR 3.0」功能,AMD 表示 FSR 3.0 將會提供名為「Fluid Motion」的補幀技術,可以在兩個畫面之間額外再生成一個畫面,等於遊戲的 FPS 值將直接翻倍! FSR 3.0 將會在 2023 年正式跟玩家見面,實際畫面的效果和遊戲陣容大家就先拭目以待吧! 從首波推出的 Radeon RX 7900 系列顯卡上,我們不難發現 AMD 對於 RDNA 3 架構在設計的思路上相當注重「合理性」,新產品在大幅度推升效能的同時,也做到優秀的功耗、卡片體積控制,讓玩家只須用最少的成本就能換取最大的體驗,而不是為了一張顯卡換掉幾乎整台主機。 目前 Radeon RX 7900 系列預計將於 12 月 13 日開賣,各位已經籌備好預算準備更換顯卡的玩家不妨期待一下,一同看看 AMD 能否再次發揮「真香」本領,為市場帶來更多驚豔的衝擊吧!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空冷/水冷/AIO一體式水冷散熱器/風扇】:
-
「博帝 PATRIOT VIPER VPR400 RGB 1TB」散熱片版實測開箱,「5,000MB/s俱樂部」酷炫燈效電競PCIe 4.0固態硬碟!
「RGB燈效」自電競風潮崛起後幾乎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不管是周邊的鍵鼠、耳機、螢幕甚至鼠墊到主機上的機殼以及內部的主機板、顯示卡、水冷、風扇、電源供應器等零組件,基本上幾乎在所有PC設備上都能看到RGB燈效的身影,可見RGB燈效的設計依舊備受眾多玩家們喜愛。 而其中的SSD上頭雖然也有廠商推出具備RGB燈效的版本,但幾乎都還是在2.5吋SATA介面或是外接式裝置上居多,以目前已經蔚為主流的M.2版本來看則是相當稀少,這樣少一味的殘念也讓老牌儲存設備大廠「美商博帝(PATRIOT)」聽見了,新出爐的這款VIPER VPR400 PCIe Gen 4x4 RGB SSD,就是結合RGB燈效與PCIe 4.0高速傳輸等兩大特點,滿足玩家們的酷炫電競及高速讀寫需求,誰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試試VIPER VPR400 RGB SSD的魅力吧! 這款VPR400 RGB M.2 SSD事實上歸屬在VIPER GAMING系列中,而VIPER GAMING正是博帝旗下的電競品牌,在PC周邊、零組件上都有相當豐富的產品陣容,如先前站上開箱的就是其中一員,而系列中的Gen4 SSD版本除了本次入手的VPR400之外,也包括了VP4100、VP4300等,玩家可依需求來選擇適合的入手,只不過若是想要兼具RGB的bling bling酷炫燈效,那就非小編手上的這款VPR400莫屬囉! 在外盒設計上,VIPER VPR400採用黑底搭配粗曠的紅框組合風格,展現出濃厚的電競氣息,除了產品示意圖之外,也可看到斗大的VIPER字樣以及VPR400的特色之一「RGB」,外盒上也清楚標示著VPR400具備PCIe 4.0高速特性的4,600/4,400 MB/s讀寫成績,此外小編這次收到的為1TB版本,另外還有512GB版本可選擇。 馬上取出本體來看看,VPR400搭配著黑色鋁質散熱片,中央標示著VIPER GAMING Logo,兩側顯眼的V字刻紋凹槽不僅能增加與空氣的接觸面積來提升散熱效能,也與「V」IPER GAMING相呼應,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在凹槽內上下兩側內藏有RGB導光條,可展現1,680萬色RGB燈效,這可是目前世界首創RGB GEN4 SSD。 這款VPR400實際尺寸長寬為8x2.5 cm,在高度上這組散熱片已經算是輕薄,全高僅僅只有0.7 cm,基本上可能比一些主機板隨附的散熱護甲還要小巧許多,而細看能發現這組散熱片緊貼合於SSD上半部,主要在於VPR400採用單面打印設計,不管是主控晶片還是記憶體顆粒都在正面位置,背面自然就無需散熱片來散熱,因此在安裝時若主機板有設計下層導熱墊也不必特別移除,可以僅拆除主機板隨附的散熱護甲就能直上。 VPR400這組鋁製散熱片僅僅是靠著導熱貼黏著SSD本體,沒有透過任何螺絲固定,因此在拆卸上相當簡單,即便是新手,不要大力出奇蹟,基本上都能輕鬆卸除散熱片。 接著來一窺內部用料,可以看到VPR400採用Innogrit的IG5220 Gen 4x4主控晶片,使用無DRAM快取架構設計並支援HMB功能,儲存顆粒部分採用單顆512GB設計,正面兩組共1TB容量,雖說沒有明確標示型號,但實際上內部就是Micron(美光)的B47R 176層3D TLC NAND快閃記憶體顆粒,可大幅降低讀寫延遲來提高效能。 另外VPR400還支援Thermal Throttling散熱變頻技術,透過內建的溫控感知器以及韌體,能自動調整SSD運作效能來控制溫度來避免溫度過高,不過有了這組散熱裝甲,相信是不用擔心過熱問題。 外表巡完一輪後,馬上來上機見證VPR400耀眼的姿態吧!玩家們可直接於官網下載官方RGB同步應用程式VIPER RGB 3.0來設定RGB呈現方式,不管是燈效、顏色、亮度以及速度都能自訂義調整,其中燈效的部分就有豐富的8種模式可挑選。 另外除了官方程式之外,VPR400還支援多家板廠的燈效軟體(現有的四大板廠RGB燈效軟體通通有支援),以本次小編所使用的測試平台為MSI主機板為例,就能直接透過MSI Center內的MSI Mystic Light Sync來調整VPR400的燈效,不僅擁有更多的燈光效果,也能與其他RGB裝置同步燈效,不僅設定方便,更能讓整體燈效更加一致性。 VPR400有著炫麗的外表與RGB燈效,也別忘了它可是一條PCIe 4.0 SSD呢,究竟實際效能如何,不免俗的要來測試一番囉!測試平台的部分小編使用最新的Intel Z690主機板,並將VPR400安裝於第一條M.2槽,詳細規格也列於下方給各位參考: 主機板:MSI MAG Z690 TORPEDO DDR5 處理器:Intel Core i5-12600K 記憶體:T-FORCE DELTA RGB DDR5-6400 32GB(16GBx2)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3060 Ti Founders Edition SSD:VIPER VPR400 PCIe Gen 4x4 RGB SSD 1TB(測試碟)、PNY XLR8 CS3140 M.2 NVMe Gen4 SSD(系統碟) 電源供應器:T.T 12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先進到CrystalDiskInfo來看看內部規格,型號標明為VIPER VPR400 1024GB,容量為1TB,傳輸模式也確定有達PCIe 4.0 x4且符合NVM Express 1.4標準,並支援了S.M.A.R.T.、TRIM、VolatileWriteCache等功能。 實際經過CrystalDiskMark的驗證後,結果讓小編有些驚豔,不知是不是官方標示比較保守,小編手上這組VPR400跑出了高達5,000/4,600 MB/s以上的讀寫表現,效能不僅沒受RGB燈效影響,還高出官方標示的4,600/4,400 MB/s不少,若使用0Fill模式可以看到寫入表現可以再稍微提高一些來到4,700 MB/s門檻前。 此外小編也用64 GB大檔案模式實測一輪,結果顯示整體速度並沒有掉太多,依舊能維持4,900/4,500 MB/s以上的優秀表現,還是比官方標示速度要來的高,看來是官方有提供最新版Firmware優化的結果。 TxBENCH的成績也相當不錯,可以看到VPR400在讀取測得將近4,800 MB/s,寫入也有突破4,600 MB/s的表現,同樣都比官方標示成績高出將近200 MB/s之多,Fill 0x00模式更是讓寫入一舉快突破4,900 MB/s門檻,而切到32GB大容量檔案,不管是預設隨機亂數還是Fill 0x00模式都能維持4,800/4,500 MB/s以上表現,依舊高於官方標示成績。 至於在ATTO Disk Benchmark的測試中,可以發現寫入的部分從64KB項目開始就相當穩定,最高測得4.37 GB/s,相當接近官方數據,讀取的部分則是在256 KB項目開始就穩定於4.67~4.69 GB/s上下,即便切到32GB大檔案模式也能維持同樣的穩定度,不掉速的特色也佐證了這款版本的效能的確頗佳。 最後就來透過3DMark Storage Benchmark以及PCMark 10 Full System Drive Benchmark來簡單測試VPR400在遊戲以及一般應用上的效能表現,其結果顯示VPR400分別獲得了2,884/2,706分,這分數以NVMe SSD來說已經是相當不錯,不管是要打Game、搬移檔案都是綽綽有餘了。 本次入手的這款VIPER VPR400 RGB SSD不僅自帶了散熱裝甲,還具備了目前PCIe 4.0 SSD當中少數的RGB燈效,讓SSD在展現耀眼的光芒時又能兼具散熱效能,而不管是官方提供的VIPER RGB 3.0同步軟體還是各大板廠的燈效軟體都提供了豐富的功能讓玩家自定義燈效,在效能部分實際在平台上測試結果也顯示,VPR400的讀寫速度不僅沒有受RGB燈效的影響,甚至還比官方標示值高出不少,表現相當出色,可以說是目前最亮眼的RGB SSD了,最後,可別忘記這款版本可是有提供超長五年保固的喔。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威剛 ADATA LEGEND 850 SSD 1TB」實測開箱,「5,000MB/s俱樂部」PCIe 4.0固態硬碟!
台灣的老字號儲存廠「ADATA威剛科技」在2022年推出了新的LEGEND SSD產品家族,主要是針對大眾入門族群與創作者玩家所設計,可分為使用PCIe 3.0通道的LEGEND 700系列和PCIE 4.0通道LEGEND 800系列,其中LEGEND 800系列在近期迎來了新成員LEGEND 850,讓自家的無快取SSD也能擠身進入5,000 MB/s俱樂部。 LEGEND 850為玩家準備了500GB、1TB、2TB三種主流的容量,並會提供一組薄型散熱片,該散熱片外型延續LEGEND 800系列的外觀設計,以深鐵黑灰色為底色、搭配兩側的燙金裝飾與髮絲紋的質感處理,展現出貴族般的奢華又不失沉穩的視覺效果。此外,官方還有另外推出「百花齊放」的藝術限量版,選擇以繽紛多彩的花卉為主題,為冰冷的科技產品世界增添更為多樣化的風格。 比較特別的是,LEGEND 850本身是一款無獨立快取的SSD產品,不過在速度上可沒有因此被侷限,透過SMI慧榮的SM2269XTF控制晶片以及可將部分系統記憶體RAM做為快取使用的HMB(Host Memory Buffer)技術,LEGEND 850的讀取速度可以上看5,000 MB/s、寫入也有4,500 MB/s的水準(1TB、2TB版本),滿足日常多數遊戲、數位創作上的頻寬需求。 也因為無快取的設計讓SSD的設計可以更為精簡,達到減低了功耗和發熱的功效,也連帶替PCB板騰出了更多空間,幫助LEGEND 850全系列的顆粒排佈均能採單面設計,讓散熱片能夠更完整的照顧SSD的上的主要零件,達到效率更好的散熱效果,提升整體的使用穩定性。 同時LEGEND 850使用ADATA訂製的3D NAND顆粒,擁有相當出色的寫入壽命,1TB版本的TBW可以達到了1,000 TB(2TB版本為1,500 TB),並提供專屬SSD ToolBox輔助程式供玩家查看SSD的各項狀態以及韌體更新,方便玩家掌握SSD的健康狀態,原廠也做出5年的有限保固服務承諾,給予使用上的多方面完整保障。 實測中,LEGEND 850在CrystalDiskMark 8中的讀取速度可以來到5,226 MB/s,比官方宣傳的5,000 MB/s還要來得更高,至於在ATTO Disk Benchmark的速度測試中,於1MB時讀寫皆邁入4GB/s的速度,最高達到4.93/4.22 GB/s的成績。 就效能表現上來說,LEGEND 850使用新一代控制器讓無快取SSD實現5,000 MB/s以上的讀取速度,將無快取SSD的效能再往上提升了一大步,基本足夠應付日常各項使用場景的傳輸應用,而外觀上除了提供有專屬散熱片以協助散熱外,透過訂製版的3D NAND顆粒與SMI控制器也讓SSD維持穩定運作品質的要求,以一款中階定位的產品來說,是個在預算下能夠權衡效能的極佳選擇。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海盜船 CORSAIR VENGEANCE DDR5-5200 32GB CL38」實測開箱,「引領高性能指標」玩家級超頻記憶體模組!
說到Corsair這個記憶體品牌相信玩家們一定相當熟悉,雖然現階段可以看到在許多的零組件上面都有發展出各系列產品,但做為主力的記憶體可是一點都沒放鬆,隨著Intel第12、13代的推出,以及AMD Ryzen 7000系列的上市,海盜船DDR5系列記憶體也跟著推出 ,這次小編手上的就是VENGEANCE DDR5系列記憶體模組,有推出DDR5-4800~7000版本。想知道這艘新出爐的海盜船有甚麼獨特魅力嗎?咱們就來開箱瞧瞧吧! 這款VENGEANCE系列的DDR5採用了精緻的紙盒包裝,內部就是黑色版的DDR5記憶體了,從官網上可以發現還有白色款可以選擇,如果玩家手上的Z690系列是白色版本的話,正好可以組成純白版本的天使版主機。 而有別於一般DDR5的標準4800頻率,這款VENGEANCE DDR5可是5200的版本,提供玩家更高一階的極致效能,外部也加上了具備三角圖騰設計圖案的薄型散熱片,除了提升整體的DDR5散熱性能外,搭配主機的樣貌也很好看。而從標示上可以看到是採16GBx2的組合,所以一整組就是32GB的容量了,拿來搭配12代與Z690主機板一起運作可以達成更優異的效能表現。 既然是採用了DDR5-5200的頻率,在效能方面顯然也會比基本款的4800要高一些,這裡也簡單的測試一下在AIDA64與MaxxMem上頭的成績,除此之外,也透過熟悉的CPU-Z來瞧瞧預設的SPD資訊。 從CPU-Z揭露的訊息可以發現到,除了有支援最新的XMP 3.0之外,預設的5200模式CL為38-38-38-84,電壓則是從原本的1.1V拉升到1.25V,在Memory選項裡也可以看到實際偵測出來的運作頻率確實為DDR5-5200頻率;在透過AIDA64 Cache & Memory的測試下可以發現到VENGEANCE DDR5-5200在讀取、寫入以及拷貝的效能表現有高達80232、73965以及73042 MB/s,另外在MaxxMem的測試下則是有達到41.20 GB/s的成績,都相當不錯。 *測試平台搭配採Intel 12代Core i7-12700KF搭配ASUS ROG Maximus Z690 Hero主機板以及Windows 11作業系統 最後小編也附上官方的規格資料供參考,詳細資料如下圖所列。 目前DDR5記憶體的登場算是玩家可以先嘗鮮一下與現有DDR4的差異性外,也是目前對應Intel第12、13代產品線,以及AMD Ryzen 7000系列的選擇。隨著Intel也推出有DDR4的版本,可讓玩家繼續沿用舊有的DDR4記憶體,相信DDR5的效能優勢也會越來越明顯,超過5000MHz的高頻率運作下,玩家可以讓高速的CPU更加快速的獲取各項運算資料數據,能夠更有效的在各項任務執行或是遊戲上、創作上得到更優異的性能表現,相信會讓更多玩家開始轉向DDR5的懷抱。 如果您也正想邁入DDR5的高速領域,那或許在挑選記憶體的時候,可以考慮一下這款CORSAIR VENGEANCE DDR5-5200喔!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A5bRkGq0l0 ▲CORSAIR VENGEANCE DDR5 Memory - Continuing a Legacy of Performance 廠商名稱:美商海盜船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威剛 XPG LANCER RGB DDR5-6000 32GB CL40」實測開箱,玩家級炫光超頻記憶體模組!
從Intel第12代正式推出開始,到現在的Intel第13代與AMD Ryzen 7000,記憶體正式全面邁入DDR5時代,並隨著各家廠商的調校技術逐漸成熟,在速度的選擇上也從最開始的DDR5-4800、DDR5-5200等不斷往上提升,陸續有DDR5-6000以上的產品開始進到市場中! 像是台灣儲存裝置大廠威剛就為自家的XPG Lancer DDR5系列進行了產品更新,推出了進階的XPG Lancer DDR5-6000 16GBx2雙入組版本,小編也特地入手了一組來開箱測試看看現今要價萬元的等級記憶體在效能上與過去的DDR5-4800、5200能有多少差距、在超頻上又是否更具潛力。 Lancer DDR5系列在選擇上有提供單入組和雙入組兩種版本,每條記憶體的容量一律都是16GB,速度則除了DDR5-6000之外也有DDR5-5200可以選擇,但需要注意DDR5-6000版本只提供雙入組包裝,也就是容量將動輒32GB(16GBx2)起跳。 Lancer DDR5在外包裝上不論是單支還是雙入組都延續XPG招牌的閃亮亮大紅色包裝,記憶體本體外型則是承襲自家SPECTRIX D50系列以來的銳利方正外型佐以三角形水晶狀的RGB燈飾,不過外層的散熱鎧甲從灰色或白色換成了深黑色,細節修飾則是走時尚的不對稱視覺設計,以一半是黑白交織的條紋、另一半為髮絲紋路處理方式,讓產品在剛硬沉穩中多上不少尊貴氣質。 除了外觀,這次也來瞧瞧藏在散熱片底下的樣貌,在卸下Lancer DDR5的外殼後,清楚的可以看到單面配置了8顆DDR5記憶體顆粒,其中的PMIC控制晶片也置放於中間,PCB則採低調的黑色系設計。(小編溫馨提醒,破壞外殼會失去記憶體的終身有限保固服務,各位玩家入手後無論如何千萬不要想不開,遇到問題請優先尋求經銷商或原廠維修站的幫助) 回歸正題,本次 PCDIY!收到的Lancer DDR5-6000媒體送測版本使用的是SK海力士出產的DDR5顆粒,除了具備DDR5標準必備的On-Die-ECC校正技術,能夠減少資料在高速傳輸下發生錯誤的機率外,更重要的是此系列顆粒有著絕佳的超頻潛能,不少媒體、大神都曾經成功挑戰過把原生DDR5-4800的記憶體超到DDR5-6000以上!相信本組記憶體要達到威剛宣稱的6000時脈不是問題。 當然身為DDR5記憶體產品,Lancer DDR5自然也是完全遵守相關的設計規範,在記憶體中央鑲有PMIC電源管理晶片,能夠讓記憶體進行精準的電力控制,達到降低功耗的效果。此外記憶體也支援Intel專為DDR5設計的XMP 3.0功能,讓玩家超頻的時候能夠一鍵導入廠商設定的參數,還加入的自訂義數值功能,讓想要挑戰超頻的玩家不必再像過去一樣,每次超頻失敗就得在繁雜BIOS選單中重新手動輸入數值。 目前DDR5-6000的記憶體價位都在萬元上下,堪稱夢幻逸品等級,為了能夠完整發揮記憶體的效能,小編也使用ROG Maximus Z690 APEX主機板,並搭配Core i9-12900K處理器來作為本次的平台基礎。 在預設狀態下,Lancer DDR5記憶體的速度為DDR5-4800,得利於DDR5更大的頻寬、更大的時脈,AIDA64 EXTREME得出的讀取、寫入、拷貝速度約為74,000 /68,800 /68,345 MB/s,整體效能比「上一世代」基礎的DDR4-2666要多出50%以上,甚至就連要價萬元的DDR4-4000記憶體在效能上也輸給DDR5近20,000MB/s。 而在開啟XMP之後,記憶體的各方表現自然也都獲得更進一步的成長,同時傳輸延遲也跟著下降,在DDR5-6000的時候,整體表現可以來到93,000 /83,000 /83,000 MB/s以上,且延遲大幅下降到69.4ns。 除了常規程式跑分之外,小編也使用Premiere Pro進行實測,畢竟影片剪輯創作對於記憶體的依賴程度非常的高,容量、速度、頻寬上限都與體驗息息相關,在DDR5-4800的狀態下,Premiere Pro整體效能總分為1,055分,到了DDR5-6000的時候,分數上升至1,067分。 看完了上述在官方額定範圍內的效能表現,是時候來驗證SK海力士的M-Die顆粒是否真如傳聞中的體質強健,於是乎小編也對Lancer DDR5記憶體進行額外的超頻測試,在開啟XMP且不更改其他參數的情況下,Lancer DDR5輕輕鬆鬆的就來到了DDR5-6600,此時讀取的效能正好突破了10萬MB/s (100GB/s)大關。 那如果再往上調升呢? 果然沒有讓小編失望,不僅向上挑戰了DDR5-6800、甚至更高的DDR5-7000也達成,除了驗證這款XPG Lancer DDR5記憶體的潛力強大之外,基本上也是歸功於XPG在DDR5上面的調校也十分出色,基本上不用玩家搞LN2或是強力散熱,想要更上層樓應該還有些空間。(特別說明,搭配的主機板也是頗為重要XD) 根據網路賣場的價格,一組Lancer DDR5-6000 16GBx2的價格要價接近萬元,相信不少玩家都會倒吸一口涼氣,然而若仔細看各家DDR5-6000產品的售價的話,就會發現Lancer DDR5-6000是少數把價格壓在萬元內產品,讓Lancer DDR5-6000在頂級記憶體領域中成為具相當高性價比的一員呢! 整體來說,Lance DDR5-6000 16GBx2在外觀、用料均有相當高的水準,相當適合有闊綽想要追求此世代最極致效能,但也講究要盡可能把金錢都花在合理刀口上的金字塔頂端玩家,想要入手嗎?那肯定是要快點下手了! 廠商名稱:ADATA - XPG - 威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309-309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浦科特 PLEXTOR S2C 512GB SSD」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PHILIPS 276E8VJSB/96顯示器實機開箱,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